- 苏晓然;陈琬;杨凯华;聂磊;时胜利;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儿童脑胶质瘤分级诊断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脑胶质瘤患儿95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分为低级别60例(Ⅰ级45例、Ⅱ级15例)和高级别35例(Ⅲ级21例、Ⅳ级14例)。术前接受MRI检查,在b值为1 000 s/mm~2的ADC图像上测量肿瘤实性部分最小ADC值;取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Ki-67指数。结果95例儿童脑胶质瘤DWI最小ADC值为0.490×10~(-3)~2.039×10~(-3) mm~2/s,其中低级别儿童脑胶质瘤DWI最小ADC值为0.708×10~(-3)~2.039×10~(-3) mm~2/s、高级别儿童脑胶质瘤DWI最小ADC值为0.490×10~(-3)~0.860×10~(-3) mm~2/s。低级别儿童脑胶质瘤DWI最小ADC值高于高级别儿童脑胶质瘤DWI最小ADC值(Z=-7.840,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DWI最小ADC值诊断儿童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981(95%CI:0.955~0.994,P<0.05),最佳截断值为0.982×10~(-3) mm~2/s,此时其诊断儿童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灵敏度为94.9%、特异度为10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WI最小ADC值与儿童脑胶质瘤Ki-67指数呈负相关关系(r=-0.652,P<0.05)。结论 磁共振DWI最小ADC值对儿童脑胶质瘤分级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并且还能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对预后评估具有一定辅助作用。
2025年09期 v.3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5K] - 胡德余;苏心童;刘朝鹏;苏苗赏;章智敬;董文锡;林全任;
目的 基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探讨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变化,并分析其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肥胖OSAS患者30例(OSAS组)和肥胖非OSAS患者30例(非OSAS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次日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认知功能;常规行头颅MRI平扫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分析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系数(AD)、径向扩散系数(RD)及血清BDNF水平与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 与非OSAS组相比,OSAS组部分脑区FA、AD减小,MD、RD增加(P<0.05或<0.01)。肥胖OSAS患者病变主要位于双侧放射冠、双侧内囊前后肢、双侧扣带回、胼胝体等脑区白质纤维。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肥胖OSAS患者FA及血清BDNF水平与MoCA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肥胖OSAS患者存在多个脑白质区FA、MD、AD、RD变化,其中FA及血清BDNF水平降低可能与其认知障碍有关。
2025年09期 v.35 5-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8K] - 梁盼盼;禹爱梅;杜静;寇文辉;王欢欢;宋爱霞;
目的 探讨CT及MRI检查联合脑脊液炎性标志物水平在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17例疑似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以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其中确诊颅内感染93例(感染组)、未确诊颅内感染124例(未感染组)。所有患者术后接受CT及MRI检查,并检测脑脊液炎性标志物(PCT、IL-6、CRP);比较两组CT及MRI检查结果以及脑脊液炎性标志物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确诊颅内感染73例,灵敏度为62.37%,特异度为87.90%,阳性预测值为79.45%,阴性预测值为75.69%,假阳性率为12.10%,假阴性率为37.63%,诊断符合率为76.96%;MRI检查确诊颅内感染85例,灵敏度为77.42%,特异度为89.52%,阳性预测值为84.71%,阴性预测值为84.09%,假阳性率为10.48%,假阴性率为22.58%,诊断符合率为84.33%。感染组脑脊液PCT、IL-6及CRP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869、16.743、21.627,P均<0.05)。PCT阳性100例,IL-6阳性94例,CRP阳性86例;诊断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AUC分别为0.967、0.950、0.947。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分析显示,单独CT检查的AUC为0.751、MRI检查的AUC为0.835、PCT检测的AUC为0.973、IL-6检测的AUC为0.902,CRP检测的AUC为0.962,联合检测诊断的AUC为0.844。结论 CT及MRI检查联合脑脊液炎性标志物水平在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联合检测诊断有助于提高颅内感染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2025年09期 v.35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7K] - 刘运超;李宾;朱亮亮;
目的 基于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资料构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颅脑损伤患者225例,均给予手术治疗。根据术后30 d疾病转归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168)与预后不良组(n=57),比较两组CT影像学特征(基底池状态、脑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距离、脑室受压情况、Rotterdam CT评分)、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损伤原因、受伤至就诊时间、损伤类型、损伤程度、基础疾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瞳孔反射、脑血肿部位、白细胞(WBC)计数、血乳酸(Lac)、血红蛋白(Hb)]。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Lasso交叉验证法分析与筛选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列联相关系数分析CT影像学特征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关系。采用R软件rms程序包构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列线图预测模型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受伤至就诊时间、损伤类型、损伤程度、糖尿病占比、GCS评分、瞳孔反射、WBC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基底池状态、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比、中线移位距离、脑室受压情况、Rotterdam CT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就诊时间长、开放性损伤、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瞳孔反射双侧异常、WBC计数高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GCS评分低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OR分别为1.440、5.262、3.339、6.187、3.454、1.442、0.852,P均<0.05);经Lasso交叉验证法(Lambda=0.019)筛选出受伤至就诊时间、损伤类型、损伤程度、GCS评分、WBC计数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关键影响因素;基底池状态、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距离、脑室受压情况、Rotterdam CT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呈负相关(C分别为-0.618、0.645、-0.574、-0.593、-0.706,P均<0.05)。基于受伤至就诊时间、损伤类型、损伤程度、GCS评分、WBC计数等5个临床指标构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M1模型),根据基底池状态、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距离、脑室受压情况、Rotterdam CT评分等CT影像学特征联合上述5个临床指标构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M2模型)。M2模型预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风险的AUC高于M1模型(Z=2.851,P=0.017)。结论 基于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资料成功构建了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良好。
2025年09期 v.35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6K] - 郭明楠;陈泽华;李晶晶;谢汝明;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T_2液体抑制反转恢复(T_2-FLAIR)序列与增强三维颅脑容积成像T_1加权成像(3D BRAVO T_1WI)序列在艾滋病并发隐球菌脑膜脑炎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艾滋病并发隐球菌脑膜脑炎患者22例,总结其MRI增强T_2-FLAIR序列与增强3D BRAVO T_1WI序列的影像学特点。比较两种序列图像病变部位、范围及强化方式的差异。结果 艾滋病并发隐球菌脑膜脑炎幕上病变以双侧额、颞、顶、枕部软脑膜强化为著,双侧岛叶区域软脑膜强化较少;幕下病变相对幕上病变以第四脑室、脑干周围及双侧小脑半球软脑膜不均匀强化为著。当病变比较广泛时,两种序列图像显示的病变范围基本相同,但当病变较为轻微,累及较小范围的脑膜时,MRI增强T_2-FLAIR序列显示较为清晰。两种序列在显示双侧基底节病变(胶样假囊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017、7.765,P均<0.05)。当病变累及侧脑室室管膜时,MRI增强T_2-FLAIR序列能显示出更多的病变,两种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增强T_2-FLAIR序列较增强3D BRAVO T_1WI序列显示艾滋病并发隐球菌脑膜脑炎的病变及范围效果好,可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更多线索。
2025年09期 v.35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7K] - 高阳;张海;曹辉;刘藻滨;徐剑峰;
目的 观察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双容积重建结合roadmap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1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均在3D-DSA双容积重建与roadmap技术导航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112例患者共检出115枚动脉瘤。3D-DSA双容积重建结合roadmap技术导航下,病灶栓塞成功率为100%。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对比剂用量为(41.86±9.30)mL,X线辐射剂量为(528.39±30.56)mGy,手术时间为(40.15±8.46)min,X线曝光时间为(915.60±223.49)s。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病灶栓塞程度:Ⅰ级108枚,Ⅱ级5枚,Ⅲ级2枚;2枚Ⅲ级动脉瘤二次栓塞后达到Ⅰ级。结论 3D-DSA双容积重建结合roadmap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有良好的导航作用,病灶栓塞成功率高,X线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长减少。
2025年09期 v.35 27-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5K] - 许波;王萍;王雪峰;张兰胜;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RT)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16例NSCLC脑转移患者,均行SRT,根据放疗后2个月的临床效果分为有效组62例和无效组54例。比较两组放疗前后不同b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并分析其对NSCLC脑转移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相较于无效组,有效组b分别为1 000、2 000、4 000、8 000 s/mm~2时ADC放疗前后差值更高(P均<0.05)。ROC曲线分析得出,b分别为1 000、2 000、4 000、8 000 s/mm~2时ADC放疗前后差值及四者联合预测NSCLC脑转移近期疗效的AUC分别为0.743、0.818、0.657、0.736、0.954,灵敏度分别为61.3%、77.4%、45.2%、61.3%、88.7%,特异度分别为81.5%、70.4%、96.3%、75.9%、90.7%。结论 MRI-DWI不同b值ADC放疗前后差值对NSCLC脑转移SRT近期疗效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多个MRI-DWI不同b值ADC放疗前后差值联合可提高其预测价值。
2025年09期 v.35 31-3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6K] - 李建清;易文斌;刘可;梁英;杨莹星;张梦婷;叶峰;
目的 基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分析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AIS患者97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7例(对照组),两组均接受3D-ASL检查,观察两组脑血流灌注情况(高灌注、低灌注、正常灌注),记录观察组患侧与健侧DWI高信号区及周围低信号区3、6、9、12点脑血流量(CBF)。97例AIS患者中,预后不良(mRS≥3分)24例、预后良好(mRS≤2分)73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DWI高信号区及周围低信号区3、6、9、12点CBF,并分析DWI高信号区及周围低信号区3、6、9、12点CBF与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脑血流正常灌注率及rCBF低,低灌注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健侧DWI高信号区及周围低信号区3、6、9、12点CBF较患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预后良好的AIS患者DWI高信号区及周围低信号区3、6、9、12点CBF较预后不良的AIS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WI高信号区及周围低信号区3、6、9、12点低CBF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AIS患者脑血流灌注出现异常,患侧脑血流灌注量低于健侧;低CBF与AIS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2025年09期 v.35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3K] - 戴海燕;刘慧露;蒋曙光;孙华;黄玲;
目的 基于彩色多普勒血液显像(CDFI)联合眼底血管荧光素造影(FFA)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眼底血流动力学特征,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DR患者60例(DR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5例(对照组),均接受CDFI、FFA检查。比较两组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短动脉(PC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_(max))、舒张末期最小血流速度(V_(min))和阻力指数(RI)。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血流动力学指标对DR的预测价值。分析FFA在DR患者血流动力学分期诊断中的准确率。比较不同分期DR患者超声血流动力学变化。采用ROC曲线分析CDFI联合FFA检查对DR血流动力学分期的评估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DR组CRA和PCA的V_(max)、V_(min)明显降低,RI明显升高(P均<0.05)。以随访结果为金标准,FFA在DR患者血流动力学分期诊断中的准确率为95.00%(57/60),Kappa为0.857。增生期DR患者CRA和PCA的V_(max)、V_(min)明显小于非增生期DR患者,RI明显高于非增生期DR患者(P均<0.05)。CDFI联合FFA检查预测DR视网膜静脉阻塞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6,特异度为89.50%,高于两者单独检测。结论 CDFI联合FFA检查对评估DR患者眼底血流动力学特征、早期诊断和病情程度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2025年09期 v.35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3K] - 褚相乐;刘海燕;孙海涛;张莹丽;王志芳;黄勇华;
目的 基于平扫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并探讨其对腮腺多形性腺瘤(PA)与腺淋巴瘤(AL)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检查确诊的161例腮腺肿瘤患者,其中PA 77例、AL 84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于平扫CT图像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取多重降维方法筛选最优特征,并建立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鉴别诊断效能,采用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评估各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有效性。结果 共筛选出8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了逻辑回归、K邻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多层感知机、极端梯度提升六种机器学习模型。各模型对PA与AL均有较高的鉴别诊断效能。验证集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2~0.915,经DeLong检验,各模型鉴别诊断的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多层感知机模型鉴别诊断的AUC最大,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80.8%。校准曲线显示各模型预测精度良好,决策曲线显示各模型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净收益。结论 基于平扫CT影像组学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有效鉴别诊断PA与AL。
2025年09期 v.35 43-4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 张立平;许燕;程立珍;李晶晶;李璐;
目的 分析常规超声检查联合应变式、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对中国版甲状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C-TIRADS)4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C-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患者186例,手术切除结节211个。术前均采用常规超声检查及应变式、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评估结节硬度,计算单独常规超声检查以及常规超声检查联合应变式、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诊断C-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以术后病理检查为诊断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独常规超声检查以及常规超声检查联合应变式、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诊断C-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的效能。结果 常规超声检查诊断C-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39.87%(63/158)、90.57%(48/53)、52.61%(111/211),常规超声检查联合应变式、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诊断C-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71.88%(115/160)、82.35%(42/51)、74.41%(157/211),单独常规超声检查以及常规超声检查联合应变式、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诊断C-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0.9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8,P=0.013)。结论 常规超声检查联合应变式、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可提高C-TIRADS 4类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
2025年09期 v.35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 杜元章;王晓静;高白;
目的 对比分析无痛经食管二维或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经胸右心声学造影对成人卵圆孔未闭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成人卵圆孔未闭患者75例,均行无痛经食管二维或三维超声心动图及经胸右心声学造影检查,对比无痛经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经胸右心声学造影、无痛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经胸右心声学造影对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右向左分流(RLS)半定量分级的检出率以及卵圆孔未闭的隧道长度、直径。结果 无痛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经胸右心声学造影对卵圆孔未闭的检出率为100.00%(75/75),高于无痛经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经胸右心声学造影的90.67%(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6,P<0.05);无痛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经胸右心声学造影对RLS分级Ⅰ、Ⅱ级分流的检出率高于无痛经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经胸右心声学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P<0.05);无痛经食管二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经胸右心声学造影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隧道长度短于无痛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经胸右心声学造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P<0.05),而两种联合检查方法测量卵圆孔未闭的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5,P>0.05)。结论 无痛经食管二维或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经胸右心声学造影对成人卵圆孔未闭合的诊断准确率均较高,以无痛经食管三维超声心动图联合经胸右心声学造影较为显著,且其还能准确评估卵圆孔未闭的大小和RLS分级。
2025年09期 v.35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0K] - 柴丽丽;张静;李立峰;成伟丽;
目的 探讨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检查对晚期胃癌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反应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晚期胃癌患者106例,均接受表柔比星联合奥沙利铂、替吉奥方案化疗6个周期,统计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于化疗前及化疗3、6个周期结束时行心脏超声2D-STI检查。比较晚期胃癌患者化疗不同时间超声2D-STI检查参数,包括整体纵向应变(GLS)、内膜下层纵向应变(GLS-endo)、中层纵向应变(GLS-mid)、外膜下层纵向应变(GLS-epi)、环向应变(GCS)及径向应变(GRS)。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晚期胃癌患者化疗后发生心脏毒性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2D-STI检查参数对晚期胃癌患者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反应的预测效能。结果 化疗3、6个周期,晚期胃癌患者GLS、GLS-endo、GLS-mid、GCS、GRS均显著低于化疗前(P均<0.05),晚期胃癌患者化疗6个周期GLS、GLS-endo、GLS-mid、GLS-epi、GCS、GRS均显著低于化疗3个周期(P均<0.05)。化疗6个周期,晚期胃癌患者发生心脏毒性反应15例、未发生心脏毒性反应91例,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率为14.15%(15/10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LS、GLS-endo、GLS-epi、GCS、GRS降低是晚期胃癌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GLS、GLS-endo、GLS-epi、GCS、GRS预测晚期胃癌患者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反应的AUC分别为0.739、0.779、0.668、0.712、0.760,灵敏度分别为68.1%、52.7%、85.7%、56.0%、78.0%,特异度分别为86.7%、100.0%、46.7%、86.7%、73.3%。其中,GLS-endo预测晚期胃癌患者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反应的AUC最大且特异度最高,GLS-epi预测晚期胃癌患者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反应的灵敏度最高。结论 超声2D-STI检查能够预测晚期胃癌患者化疗所致心脏毒性反应,这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2025年09期 v.35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7K] - 刘燕;张鹏;郝跃文;刘康;
目的 分析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PAM)的CT影像特征。方法 选取10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PAM患儿,分析其胸部CT影像特征。结果 101例CPAM患儿中,CPAMⅠ型10例,CT影像表现为多发大囊,壁薄;CPAMⅡ型85例,CT影像表现为大小不等多发薄壁囊腔,囊腔最大直径约2.5 cm,有占位效应;CPAMⅢ型3例,CT影像表现为多发薄壁小囊腔;CPAMⅣ型3例,CT影像表现为厚壁囊腔,直径约3.0 cm,其内可见分隔。结论 儿童CPAM发病率较高,胸部CT影像具有特征性表现,这有利于病变的术前定位及定性诊断。
2025年09期 v.35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6K] - 武国华;伏平友;邢璐;宋方;
目的 总结单发炎性肺磨玻璃结节高分辨率CT(HRCT)特异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单发炎性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的HRCT特征。结果 51例单发炎性肺磨玻璃结节患者中,结节位于右肺36例(上叶7例、中叶6例、下叶23例)、左肺15例(上叶7例、下叶8例);结节长径≤10 mm者3例,>10~20 mm者4例,>20 mm者44例;纯磨玻璃结节46例,部分磨玻璃结节5例;结节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5例,不规则形18例,斑片状26例,多结节融合状2例;结节边缘清楚5例,模糊46例;结节内支气管通畅、走行自然48例,支气管轻度扩张3例;结节邻近胸膜增厚19例,病灶贴于脏层胸膜,形成刀切样边缘13例;病灶周围支气管壁增厚47例,肺泡炎症表现17例,二者同时出现13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结节缩小或消失48例,复查无明显变化3例。结论 单发炎性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结节形态多为不规则状及斑片状,边缘模糊,结节内支气管通畅、走行自然;结节周围支气管壁增厚、肺泡出现炎症表现。
2025年09期 v.35 65-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7K] - 曾玉蓉;凌梅平;尹东旭;代海洋;
目的 探讨基于术前瘤周水肿(PE)磁共振成像(MRI)特征联合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水平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对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ALNM)负荷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浸润性乳腺癌患者397例,根据术后ALNM数量分为ALNM高负荷85例(高负荷组)和ALNM低负荷312例(低负荷组)。入院次日,行乳腺MRI检查,获取浸润性乳腺癌MRI特征,评估术前PE特征(PE类型和PE程度);采集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CA15-3、CEA。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浸润性乳腺癌ALNM高负荷的危险因素,并据此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H-L检验评估该列线图模型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能力;C指数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区分能力;校准曲线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决策曲线评价该列线图模型的临床适用性。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WHO分级、HER-2阳性占比、T分期、N分期、病灶直径、重度PE程度占比、严重PE类型占比及血清CA15-3、CE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灶直径大、重度PE程度、严重PE类型及血清CA15-3、CEA水平高为浸润性乳腺癌ALNM高负荷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据此构建了基于术前PE MRI特征联合血清CA15-3、CEA水平预测浸润性乳腺癌ALNM高负荷的列线图模型;经H-L检验,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870,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该列线图模型预测浸润性乳腺癌ALNM高负荷的曲线下面积为0.901(95%CI:0.867~0.92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9%、90.1%;该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901(95%CI:0.896~0.905);校准曲线显示,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概率与理想曲线贴合;决策曲线显示,当阈值概率>0.10时,该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净获益>0。结论 基于术前PE MRI特征联合血清CA15-3、CEA水平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较为精准地预测浸润性乳腺癌ALNM高负荷,其预测能力、区分能力、一致性均较高,在临床决策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25年09期 v.35 6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 闫永;王瑶;董方;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联合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对肉芽肿性小叶性乳腺炎(GLM)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103例GLM患者(病变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103例乳腺癌患者(癌变组),通过超声检查获取乳腺的超声声像特征,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sICAM-1、IL-1β。以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诊断金标准,通过四格表法分析超声检查对GLM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通过ROC曲线分析血清sICAM-1、IL-1β水平对GLM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通过并联方式计算超声检查联合血清sICAM-1、IL-1β水平对GLM和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癌变组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以及后方回声增强比例高于病变组,多发病灶比例低于病变组(P均<0.05)。癌变组血清sICAM-1、IL-1β水平显著高于病变组(P均<0.05)。癌变组漏诊25例,病变组误诊为乳腺癌23例。超声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76.70%,灵敏度为75.73%,特异度为77.67%。血清sICAM-1水平诊断乳腺癌的AUC为0.838(95%CI:0.784~0.892),最佳截断值为1 037.010 n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79.61%;血清IL-1β水平诊断乳腺癌的AUC为0.818(95%CI:0.759~0.876),最佳截断值为7.898 p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58%、78.64%。超声检查联合血清sICAM-1、IL-1β水平诊断GLM和乳腺癌的准确率为82.04%,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8.35%、75.73%。结论 超声检查联合血清sICAM-1、IL-1β水平可提高对GLM和乳腺癌鉴别诊断的灵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025年09期 v.35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 段玉喃;钟娜;焦秀霞;吴君;
目的 分析常规超声、超声造影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检查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的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接受NAC的乳腺癌患者136例,依据NAC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情况分为缓解组(n=55)、未缓解组(n=81),均接受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及SWE检查,比较两组病灶最大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峰值强度(PI)、病灶弹性评分。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实验室检查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各指标对乳腺癌NAC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未缓解组比较,缓解组RI、PI、病灶弹性评分低,NAC前后Ki-67差值≥30%占比、HER-2表达阴性占比高(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C前后Ki-67差值≥30%为NAC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的保护因素,高RI、PI、病灶弹性评分为NAC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RI、PI、病灶弹性评分单独及三者联合预测乳腺癌NAC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的AUC分别为0.709(95%CI:0.616~0.791)、0.854(95%CI:0.775~0.914)、0.832(95%CI:0.750~0.896)、0.921(95%CI:0.855~0.964),与各参数单独相比,三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更高(Z分别为5.463、3.920、4.020,P均<0.05)。结论 RI、PI、病灶弹性评分与乳腺癌NAC后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相关,并且均可评估腋窝淋巴结病理缓解情况,以三者联合的预测效能最佳。
2025年09期 v.35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 蒋俊;余华峰;鲁东;肖景坤;张行明;张正峰;
目的 观察介入联合安罗替尼靶向治疗进展期胰腺癌(APC)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APC患者72例,接受介入联合安罗替尼靶向治疗29例(观察组)、仅接受介入治疗43例(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疼痛程度。治疗后2、6个月,根据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估近期疗效,计算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定期随访1年,统计中位生存期(mST)和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和治疗后6、9、12个月总生存率。统计治疗后2个月内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均<0.05)。治疗后2、6个月,观察组ORR、DC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mPFS分别为6、3个月,mST分别为10、7个月,两组mPFS、m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79.3%(23/29)、72.1%(31/43),治疗后9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65.6%(19/29)、27.9%(12/43),治疗后12个月总生存率分别为48.3%(14/29)、16.3%(7/43)。观察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优于对照组(χ~2=18.420,P<0.05)。两组治疗后2个月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介入联合安罗替尼靶向治疗APC能够延缓病情进展,延长生存时间,并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2025年09期 v.35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6K] - 李永亮;王翠艳;
目的 探讨术前基于静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7种机器学习模型对胃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胃癌患者119例,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83例、测试集36例。术前均行上腹部或全腹部CT扫描,获取静脉期CT图像。采用3D Slicer软件对静脉期图像进行瘤体三维勾画,使用Pyradiomics包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等进行影像组学特征降维与筛选。选取决策树(DT)、K最邻近(KNN)、线性支持向量机(Linear SVC)、极端梯度提升树(XGBoost)、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7种机器学习方法,根据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子集构建机器学习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术前基于静脉期增强CT图像提取了129个影像组学特征,通过ICC、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LASSO算法进行特征筛选和降维,最终保留33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子集。在训练集中,基于DT、KNN、Linear SVC、XGBoost、RF、SVM、Logistic Regression等7种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胃癌HER2表达的AUC分别为0.912、0.922、0.966、0.968、0.961、0.941、0.947;在测试集中,7种机器学习模型术前预测胃癌HER2表达的AUC分别为0.665、0.720、0.809、0.732、0.780、0.874、0.776;7种机器学习模型在训练集与测试集中的预测效能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测试集校准曲线显示,7种机器学习模型的理论曲线和实际曲线接近参考线。结论 术前基于静脉期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7种机器学习模型对胃癌HER2表达均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在7种机器学习模型中,SVM模型对胃癌HER2表达的预测效能最高。
2025年09期 v.35 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6K] - 邢梦瑶;曹山;陈晓丽;王锡明;
目的 构建原发性胃淋巴瘤(PGL)和弥漫性胃癌(DGC)鉴别诊断的融合模型列线图,并验证其鉴别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PGL患者45例、DGC患者121例,采用完全随机方法将所有患者按照7∶3随机分为训练集(n=116)及验证集(n=50)。患者均接受CT检查,在CT平扫期、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图像上勾画感兴趣区,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算法进行降维,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计算影像组学评分。基于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CT影像特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构建CT影像征象模型。联合CT影像特征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融合模型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融合模型列线图的鉴别诊断效能,利用验证集决策曲线(DCA)评价融合模型列线图的临床收益;通过净重新分类指数(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评估融合模型列线图相较于CT影像征象模型和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能力方面的改善情况;比较融合模型列线图和放射科医师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基于患者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了影像组学模型,基于CT影像特征构建了CT影像征象模型,基于CT影像特征及影像组学评分构建了融合模型列线图。融合模型列线图的鉴别诊断效能最佳,其曲线下面积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最高,分别为0.92、0.87。NRI分别为0.98、0.75,IDI分别为0.38、0.18。融合模型列线图对PGL与DGC的鉴别诊断效能高于CT影像征象模型(P<0.05)。影像组学模型和融合模型列线图的总体净收益均高于CT影像征象模型(P均<0.05)。融合模型列线图的鉴别诊断准确度高于CT影像征象模型及2位放射科医师的诊断(P均<0.05)。结论 基于CT影像特征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的融合模型列线图在PGL与DG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效能。
2025年09期 v.35 98-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1K] - 李莹;王静静;相世锋;
目的 探讨MRI联合血清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子(CD147)、中期因子(MDK)水平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确诊的96例卵巢癌患者(观察组),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90例(对照组)。收集两组一般资料,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CD147、MDK;分析血清CD147、MDK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比较MRI及血清CD147、MDK水平单独及联合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血清CD147、MDK水平升高(P均<0.05)。血清CD147、MDK水平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FIGO分期、浸润深度以及远处转移有关(P均<0.05);MRI及血清CD147、MDK水平诊断卵巢癌的准确率分别为91.94%、88.71%、85.48%,三者联合诊断卵巢癌的准确率为93.01%,高于三者单独。结论 卵巢癌患者血清CD147、MDK水平升高,MRI联合血清CD147、MDK水平诊断卵巢癌的灵敏度较高,值得临床关注。
2025年09期 v.35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0K] - 王学成;封丽;刘蔚;杨珊;刘慧;张广英;
目的 基于UNet++、残差模块(ResNet)以及高效通道注意力机制(ECA)模型构建Res-ECA-UNet++模型,并评估该模型在卵巢肿瘤(OT)超声声像图语义分割中的性能。方法 纳入OT患者276例449幅超声声像图、卵巢正常者75例90幅超声声像图,按7∶3随机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采用OpenCV软件通过数据增强将训练集377幅超声声像图增强至2 206幅,验证集162幅超声声像图保持原始图像的像素分布。基于UNet++框架,结合ResNet-34模块和ECA模块构建Res-ECA-UNet++模型。采用准确率、平均交并比及Dice系数评估Res-ECA-UNet++模型的语义分割性能,通过计算灵敏度、特异度、F1分数及ROC曲线的AUC评估Res-ECA-UNet++模型对OT亚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Res-ECA-UNet++模型构建成功。Res-ECA-UNet++与手工分割在病灶边缘部分具有很高的一致性。Res-ECA-UNet++模型对OT超声声像图的特征提取聚焦于病变核心区域(如囊壁增厚或实性成分),该模型对病灶的解剖学范围及实性成分显示出与超声医师诊断策略一致的特征聚焦特性。Res-ECA-UNet++模型在测试集中准确率为93.46%,平均交并比为91.54%,Dice系数为89.52%,较UNet模型分别提升6.17%、8.30%及5.62%。Res-ECA-UNet++模型在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成熟畸胎瘤及正常卵巢中达到最优分类性能,其95%CI上界均>95%。Res-ECA-UNet++模型在OT亚型诊断中表现最佳,其AUC达到0.95(P<0.05)。结论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Res-ECA-UNet++模型;该模型可对OT超声声像图进行多尺度精准分割及病理亚型鉴别。
2025年09期 v.35 109-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 陈曦;武轶非;
目的 探讨集成磁共振的图像编译(MAGiC)序列扫描参数、中央腺体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密度(CGPSAD)与移行带前列腺癌(PCa)发生、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两者单独或联合对移行带PCa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移行带PCa患者108例(PCa组),另选取同期移行带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108例(BPH组),根据组织学类型分为腺体增生亚组66例和间质增生亚组42例,均行MRI检查。比较PCa组与BPH组MAGiC序列扫描参数[纵向弛豫时间(T_1)、横向弛豫时间(T_2)、质子密度(PD)]、CGPSAD及PCa组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MAGiC序列扫描参数、CGPSAD。采用Spearman法分析上述各参数与移行带PCa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各参数对移行带PCa的诊断效能。结果 PCa组和间质增生亚组T_1、T_2、PD低于腺体增生亚组,PCa组T_1、T_2低于间质增生亚组;PCa组CGPSAD高于腺体增生亚组、间质增生亚组(P均<0.05)。不同临床分期、Gleason评分、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的PCa患者T_1、T_2、PD、CGPSA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_1、T_2、PD与临床分期、Gleason评分、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组织分化程度呈正相关(P均<0.05);CGPSAD与临床分期、Gleason评分、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组织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T_1、T_2、PD鉴别诊断移行带PCa与良性前列腺腺体增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1、0.725、0.789,T_1、T_2鉴别诊断移行带PCa与良性前列腺间质增生的AUC分别为0.813、0.741;CGPSAD鉴别诊断移行带PCa与良性前列腺腺体增生或良性前列腺间质增生的AUC分别为0.846、0.839;MAGiC序列扫描参数联合鉴别诊断移行带PCa与良性前列腺腺体增生或良性前列腺间质增生的AUC分别为0.901、0.877,均优于各参数单独(P均<0.05);MAGiC序列扫描参数与CGPSAD联合鉴别诊断移行带PCa与良性前列腺腺体增生或良性前列腺间质增生的AUC分别为0.940、0.931,高于MAGiC序列扫描参数联合及各参数单独(P均<0.05)。结论 MAGiC序列扫描参数T_1、T_2、PD及CGPSAD与移行带PCa发生和病理进展有关,两者联合对移行带PCa的诊断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
2025年09期 v.35 114-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 寇梦琪;杨玉林;黄国权;王可武;刘叶美;管绍羊;张维;
目的 探讨3.0T MRI下肢神经T_2 mapping和弥散张量成像(DTI)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42例DPN患者(DPN组)、31例成年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分别测量坐骨神经、腘神经T_2 mapping及同层面、相同部位皮下脂肪和周围肌肉T_2 mapping、DTI参数(FA、AD、RD、RA)。比较两组坐骨神经、腘神经的量化指标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对DPN的诊断效能。结果 DPN组较对照组神经、肌肉T_2 mapping及神经与脂肪、神经与肌肉T_2 mapping比值升高,坐骨神经和腘神经的FA、RA降低,AD、RD升高(P均<0.05)。神经与脂肪T_2 mapping比值的诊断效能最好(AUC=0.828),DTI各参数中AD的诊断效能最好(AUC=0.756)。神经与脂肪T_2 mapping比值和AD联合的诊断效能更佳(AUC=0.868)。结论 3.0T MRI下肢神经T_2 mapping和DTI参数可定量诊断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与脂肪T_2 mapping比值和AD联合具有更好的诊断效能。
2025年09期 v.35 121-125+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4K] - 王艺桦;李宁;刘洁;孟健;李鑫淼;张树华;
目的 超声检查评估不同方案治疗重型血友病A儿童关节结构变化,并探讨其与关节出血的关系。方法 选取3~18岁重型血友病A儿童34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药代动力学(PK)指导个体化预防治疗组、标准剂量预防治疗组、低剂量预防治疗组、按需替代治疗组。分别于首次检查及随访1年时观察双侧膝、踝、肘关节结构变化,评估中国血友病早期关节病变超声评分(HEAD-US-C),分析年化关节出血率(AJBR)与HEAD-US-C的关系。结果 不同组间关节出血阳性率不同(P<0.05),按需替代治疗组高于各预防治疗组,其中PK指导个体化预防治疗组出血阳性率最低。四组关节总评分、关节渗出评分、滑膜增生程度评分及滑膜血流信号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K指导个体化预防治疗组及标准剂量预防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低剂量预防治疗组及按需治疗组。HEAD-US-C中关节渗出评分、滑膜增生程度评分、滑膜血流信号评分、软骨评分、骨评分及总评分与AJBR均具有相关性(P均<0.05),AJBR与关节总评分呈中度相关,与关节渗出评分、滑膜增生程度评分、滑膜血流信号评分呈低度相关。结论 重型血友病A儿童关节出血越多,关节结构损伤越严重,预防治疗尤其是PK指导个体化预防治疗可减少出血次数,HEAD-US-C在血友病A儿童早期诊断及关节结构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2025年09期 v.35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4K] - 林燕桃;方芳;陈水斌;
目的 观察不同程度慢性肩袖撕裂患者首次与末次MRI检查肩袖肌肉萎缩和脂肪浸润变化。方法 选取保守治疗的慢性肩袖撕裂患者45例,均接受两次以上MRI检查。所有患者根据肩袖撕裂大小分为小撕裂组(撕裂范围<2 cm)19例、大撕裂组(撕裂范围2~4 cm)15例、巨大撕裂组(撕裂范围>4 cm)11例。采用MRI mDIXON-Quant序列扫描,测量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脂肪浸润率和肌肉体积。比较三组之间以及首次与末次MRI检查测量的撕裂大小、脂肪浸润率、肌肉体积。结果 所有患者两次MRI检查肩袖撕裂大小、各肌肉脂肪浸润率、脂肪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首次MRI检查比较,末次MRI检查时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肩胛下肌肌肉总体积均较小(P均<0.05)。巨大撕裂组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的脂肪浸润率及脂肪体积较大撕裂组、小撕裂组均更大(P<均0.05)。与首次MRI检查相比,末次MRI检查时巨大撕裂组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肌肉体积减小(P均<0.05)。结论 首次MRI检查时,慢性肩袖巨大撕裂者肩袖肌肉脂肪浸润率、脂肪体积相对较高;末次MRI检查时不同程度慢性肩袖撕裂患者均出现肩袖肌肉萎缩,以肩袖巨大撕裂为著。
2025年09期 v.35 131-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 万静;吕娟;贾海英;荣鹿;周敏;
目的 探讨超微细血管成像(SMI)检查联合血清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高尔基体蛋白73(GP73)水平对多发性大动脉炎(TA)疾病活动性的诊断效能。方法 选取TA患者87例(TA组),根据疾病活动性分为活动组52例、非活动组35例,另选取95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均接受SMI检查。根据颈动脉增厚管壁新生血管的血流信号,对TA患者进行SMI分级与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Nrf2、GP73。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A患者疾病活动性的影响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SMI分级联合血清Nrf2、GP73水平对活动性TA的诊断效能。结果 TA组SMI评分为(1.53±0.38)分,SMI 0、Ⅰ、Ⅱ级者分别为29(33.33%)、28(32.18%)、30例(34.48%)。与对照组比较,TA组血清Nrf2水平低、GP73水平高(t分别为13.323、8.987,P均<0.05)。与非活动组比较,活动组SMI评分高,SMIⅡ级占比高(t/χ~2分别为7.426、8.883,P均<0.05);血清Nrf2水平低、GP73水平高(t分别为7.126、7.540,P均<0.05);ESR、hs-CRP、IL-6、IMT高(t分别为18.876、16.080、2.598、7.169,P均<0.05)。SMI分级、GP73是TA患者疾病活动性的独立危险因素,Nrf2是TA患者疾病活动性的保护因素(P均<0.05)。SMI分级联合血清Nrf2、GP73水平诊断活动性TA的AUC大于SMI分级及血清Nrf2、GP73水平单独(Z分别为2.212、2.553、3.323,P均<0.05)。结论 SMI检查联合血清Nrf2、GP73水平对TA疾病活动性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2025年09期 v.35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 李则;刘疏影;乔洪文;崔碧霄;杨畅;张春;卢洁;
目的 探讨应用Ⅱ型囊泡单胺转运体示踪剂~(18)F-FP-DTBZ进行一体化PET/MR检查的最佳扫描时间窗。方法 招募健康志愿者10例,经肘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18)F-FP-DTBZ,给药剂量为222 MBq(6 mCi)。以注射~(18)F-FP-DTBZ后60、70、80、90、100、110 min作为一体化PET/MR检查的扫描起始时间,每次采集10 min。对每位受试者的PET图像进行运动校正并与MR图像配准。根据每位受试者共同配准的MR图像,以尾状核、壳核前后部和枕叶皮质作为感兴趣区。在每个感兴趣区中记录~(18)F-FP-DTBZ的数值作为标准化摄取值,并使用枕叶作为参考区域,计算标准化摄取值比值(SUVR)。结果注射~(18)F-FP-DTBZ后60~110 min,尾状核及壳核前后部左侧与右侧SUVR逐渐升高。注射~(18)F-FP-DTBZ后80~110 min,尾状核左侧与右侧SUVR保持稳定(P均>0.05)。注射~(18)F-FP-DTBZ后80 min,壳核前部左侧扫描起始时间80 min与90 min、90 min与100 min、100 min与110 min的SUV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扫描起始时间80 min与100、110 min的SUV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注射~(18)F-FP-DTBZ后壳核前部右侧扫描起始时间80 min与90、110 min的SUV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扫描起始时间90 min与100、110 min的SUV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注射~(18)F-FP-DTBZ后,壳核后部左侧与右侧扫描起始时间90、100、110 min的SUVR趋于稳定(P均>0.05),而扫描起始时间80 min与90、100、110 min的SUV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应用~(18)F-FP-DTBZ进行一体化PET/MR检查的最佳扫描时间窗为示踪剂注射后90~110 min,在这一时间窗内扫描可为帕金森病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结果。
2025年09期 v.35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