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杂志微信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最小ADC值在儿童脑胶质瘤分级诊断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苏晓然;陈琬;杨凯华;聂磊;时胜利;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儿童脑胶质瘤分级诊断和肿瘤细胞增殖活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脑胶质瘤患儿95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分为低级别60例(Ⅰ级45例、Ⅱ级15例)和高级别35例(Ⅲ级21例、Ⅳ级14例)。术前接受MRI检查,在b值为1 000 s/mm2的ADC图像上测量肿瘤实性部分最小ADC值;取手术切除的病变组织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Ki-67指数。结果95例儿童脑胶质瘤DWI最小ADC值为0.490×10-3~2.039×10-3 mm2/s,其中低级别儿童脑胶质瘤DWI最小ADC值为0.708×10-3~2.039×10-3 mm2/s、高级别儿童脑胶质瘤DWI最小ADC值为0.490×10-3~0.860×10-3 mm2/s。低级别儿童脑胶质瘤DWI最小ADC值高于高级别儿童脑胶质瘤DWI最小ADC值(Z=-7.840,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发现,DWI最小ADC值诊断儿童高级别脑胶质瘤的曲线下面积为0.981(95%CI:0.955~0.994,P<0.05),最佳截断值为0.982×10-3 mm2/s,此时其诊断儿童高级别脑胶质瘤的灵敏度为94.9%、特异度为100.0%。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DWI最小ADC值与儿童脑胶质瘤Ki-67指数呈负相关关系(r=-0.652,P<0.05)。结论 磁共振DWI最小ADC值对儿童脑胶质瘤分级诊断具有一定价值,并且还能反映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对预后评估具有一定辅助作用。
基于MRI检查的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脑白质微结构改变及其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胡德余;苏心童;刘朝鹏;苏苗赏;章智敬;董文锡;林全任;目的 基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探讨肥胖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变化,并分析其与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 选取经多导睡眠监测确诊的肥胖OSAS患者30例(OSAS组)和肥胖非OSAS患者30例(非OSAS组)。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入院次日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离心留取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认知功能;常规行头颅MRI平扫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分析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系数(AD)、径向扩散系数(RD)及血清BDNF水平与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 与非OSAS组相比,OSAS组部分脑区FA、AD减小,MD、RD增加(P<0.05或<0.01)。肥胖OSAS患者病变主要位于双侧放射冠、双侧内囊前后肢、双侧扣带回、胼胝体等脑区白质纤维。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肥胖OSAS患者FA及血清BDNF水平与MoCA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1)。结论 肥胖OSAS患者存在多个脑白质区FA、MD、AD、RD变化,其中FA及血清BDNF水平降低可能与其认知障碍有关。
CT及MRI检查联合脑脊液炎性标志物水平在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梁盼盼;禹爱梅;杜静;寇文辉;王欢欢;宋爱霞;目的 探讨CT及MRI检查联合脑脊液炎性标志物水平在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17例疑似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患者,以脑脊液细菌培养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其中确诊颅内感染93例(感染组)、未确诊颅内感染124例(未感染组)。所有患者术后接受CT及MRI检查,并检测脑脊液炎性标志物(PCT、IL-6、CRP);比较两组CT及MRI检查结果以及脑脊液炎性标志物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单独及联合检测对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价值。结果 CT检查确诊颅内感染73例,灵敏度为62.37%,特异度为87.90%,阳性预测值为79.45%,阴性预测值为75.69%,假阳性率为12.10%,假阴性率为37.63%,诊断符合率为76.96%;MRI检查确诊颅内感染85例,灵敏度为77.42%,特异度为89.52%,阳性预测值为84.71%,阴性预测值为84.09%,假阳性率为10.48%,假阴性率为22.58%,诊断符合率为84.33%。感染组脑脊液PCT、IL-6及CRP水平显著高于未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5.869、16.743、21.627,P均<0.05)。PCT阳性100例,IL-6阳性94例,CRP阳性86例;诊断颅脑术后颅内感染的AUC分别为0.967、0.950、0.947。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分析显示,单独CT检查的AUC为0.751、MRI检查的AUC为0.835、PCT检测的AUC为0.973、IL-6检测的AUC为0.902,CRP检测的AUC为0.962,联合检测诊断的AUC为0.844。结论 CT及MRI检查联合脑脊液炎性标志物水平在颅脑术后颅内感染早期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联合检测诊断有助于提高颅内感染早期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基于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资料的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刘运超;李宾;朱亮亮;目的 基于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资料构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预测效能。方法 选取颅脑损伤患者225例,均给予手术治疗。根据术后30 d疾病转归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168)与预后不良组(n=57),比较两组CT影像学特征(基底池状态、脑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距离、脑室受压情况、Rotterdam CT评分)、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损伤原因、受伤至就诊时间、损伤类型、损伤程度、基础疾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瞳孔反射、脑血肿部位、白细胞(WBC)计数、血乳酸(Lac)、血红蛋白(Hb)]。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Lasso交叉验证法分析与筛选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列联相关系数分析CT影像学特征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关系。采用R软件rms程序包构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列线图预测模型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受伤至就诊时间、损伤类型、损伤程度、糖尿病占比、GCS评分、瞳孔反射、WBC计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基底池状态、蛛网膜下腔出血占比、中线移位距离、脑室受压情况、Rotterdam CT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受伤至就诊时间长、开放性损伤、糖尿病、重型颅脑损伤、瞳孔反射双侧异常、WBC计数高是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GCS评分低则为其独立保护因素(OR分别为1.440、5.262、3.339、6.187、3.454、1.442、0.852,P均<0.05);经Lasso交叉验证法(Lambda=0.019)筛选出受伤至就诊时间、损伤类型、损伤程度、GCS评分、WBC计数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关键影响因素;基底池状态、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距离、脑室受压情况、Rotterdam CT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呈负相关(C分别为-0.618、0.645、-0.574、-0.593、-0.706,P均<0.05)。基于受伤至就诊时间、损伤类型、损伤程度、GCS评分、WBC计数等5个临床指标构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M1模型),根据基底池状态、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线移位距离、脑室受压情况、Rotterdam CT评分等CT影像学特征联合上述5个临床指标构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M2模型)。M2模型预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风险的AUC高于M1模型(Z=2.851,P=0.017)。结论 基于CT影像学特征和临床资料成功构建了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该列线图预测模型对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预后不良的预测效能良好。
MRI增强T_2-FLAIR序列与增强3D BRAVO T1WI序列在艾滋病并发隐球菌脑膜脑炎影像学诊断中的对比分析
郭明楠;陈泽华;李晶晶;谢汝明;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增强T2液体抑制反转恢复(T_2-FLAIR)序列与增强三维颅脑容积成像T1加权成像(3D BRAVO T1WI)序列在艾滋病并发隐球菌脑膜脑炎影像学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艾滋病并发隐球菌脑膜脑炎患者22例,总结其MRI增强T_2-FLAIR序列与增强3D BRAVO T1WI序列的影像学特点。比较两种序列图像病变部位、范围及强化方式的差异。结果 艾滋病并发隐球菌脑膜脑炎幕上病变以双侧额、颞、顶、枕部软脑膜强化为著,双侧岛叶区域软脑膜强化较少;幕下病变相对幕上病变以第四脑室、脑干周围及双侧小脑半球软脑膜不均匀强化为著。当病变比较广泛时,两种序列图像显示的病变范围基本相同,但当病变较为轻微,累及较小范围的脑膜时,MRI增强T_2-FLAIR序列显示较为清晰。两种序列在显示双侧基底节病变(胶样假囊肿)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6.017、7.765,P均<0.05)。当病变累及侧脑室室管膜时,MRI增强T_2-FLAIR序列能显示出更多的病变,两种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增强T_2-FLAIR序列较增强3D BRAVO T1WI序列显示艾滋病并发隐球菌脑膜脑炎的病变及范围效果好,可为临床早期诊治提供更多线索。
3D-DSA双容积重建结合roadmap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高阳;张海;曹辉;刘藻滨;徐剑峰;目的 观察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双容积重建结合roadmap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12例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均在3D-DSA双容积重建与roadmap技术导航下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112例患者共检出115枚动脉瘤。3D-DSA双容积重建结合roadmap技术导航下,病灶栓塞成功率为100%。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对比剂用量为(41.86±9.30)mL,X线辐射剂量为(528.39±30.56)mGy,手术时间为(40.15±8.46)min,X线曝光时间为(915.60±223.49)s。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病灶栓塞程度:Ⅰ级108枚,Ⅱ级5枚,Ⅲ级2枚;2枚Ⅲ级动脉瘤二次栓塞后达到Ⅰ级。结论 3D-DSA双容积重建结合roadmap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有良好的导航作用,病灶栓塞成功率高,X线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手术时长减少。
MRI-DWI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立体定向放疗近期疗效的评估价值
许波;王萍;王雪峰;张兰胜;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RT)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16例NSCLC脑转移患者,均行SRT,根据放疗后2个月的临床效果分为有效组62例和无效组54例。比较两组放疗前后不同b值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并分析其对NSCLC脑转移近期疗效的预测价值。结果 相较于无效组,有效组b分别为1 000、2 000、4 000、8 000 s/mm2时ADC放疗前后差值更高(P均<0.05)。ROC曲线分析得出,b分别为1 000、2 000、4 000、8 000 s/mm2时ADC放疗前后差值及四者联合预测NSCLC脑转移近期疗效的AUC分别为0.743、0.818、0.657、0.736、0.954,灵敏度分别为61.3%、77.4%、45.2%、61.3%、88.7%,特异度分别为81.5%、70.4%、96.3%、75.9%、90.7%。结论 MRI-DWI不同b值ADC放疗前后差值对NSCLC脑转移SRT近期疗效均有一定预测价值,多个MRI-DWI不同b值ADC放疗前后差值联合可提高其预测价值。
基于3D-ASL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李建清;易文斌;刘可;梁英;杨莹星;张梦婷;叶峰;目的 基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3D-ASL)分析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脑血流灌注状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AIS患者97例(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97例(对照组),两组均接受3D-ASL检查,观察两组脑血流灌注情况(高灌注、低灌注、正常灌注),记录观察组患侧与健侧DWI高信号区及周围低信号区3、6、9、12点脑血流量(CBF)。97例AIS患者中,预后不良(mRS≥3分)24例、预后良好(mRS≤2分)73例。比较不同预后患者DWI高信号区及周围低信号区3、6、9、12点CBF,并分析DWI高信号区及周围低信号区3、6、9、12点CBF与AIS患者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脑血流正常灌注率及rCBF低,低灌注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健侧DWI高信号区及周围低信号区3、6、9、12点CBF较患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预后良好的AIS患者DWI高信号区及周围低信号区3、6、9、12点CBF较预后不良的AIS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WI高信号区及周围低信号区3、6、9、12点低CBF是AI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AIS患者脑血流灌注出现异常,患侧脑血流灌注量低于健侧;低CBF与AIS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
创刊时间:1990年10月
主管部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编辑电话:0531-88957664
0531-88955484
0531-88958161
发行电话:0531-87920996
E-mail:yxyxxzz@126.com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6-9011
CN 37-1426/R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8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