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栏
杂志微信
MR-PWI检查在无症状神经梅毒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赵瑞云;解玉文;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perfusion imaging, MR-PWI)检查对无症状神经梅毒进行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168例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观察组),另选取同期30例健康者(对照组),均行MR-PWI检查,测量局部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GBF)、局部脑血容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 TTP)并展开分析。结果 两组额叶(双侧)、顶叶(双侧)、额叶海马区(双侧)、基底节区(双侧)的rG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额叶(双侧)、顶叶(双侧)、额叶海马区(双侧)、基底节区(双侧)的rCBV、MTT、TT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无症状神经梅毒诊断中MRPWI检查的准确率为96.97%,特异度为93.33%,灵敏度为97.62%;治疗后,观察组各区域rGBF比治疗前升高,rCBV、MTT、TTP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症状神经梅毒的早期诊断中,MR-PWI检查有良好应用价值,并可应用于疗效评估中。
基于DWI的机器学习模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预后的预测价值
王有山;刁思怡;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机器学习模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机械取栓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行机械取栓术的128例初诊AIS患者,根据机械取栓术后3个月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72例(mRS评分0~2分),预后不良组56例(mRS评分3~5分)。将DWI图像导入3D-Slicer软件,由医师沿DWI高信号急性脑卒中区域勾画感兴趣区。提取830个组学参数,经观察者一致性检验、最大相关最小冗余算法、多因素逻辑回归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以7∶3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89)和验证组(n=39),分别建立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朴素贝叶斯、决策树、随机森林5种预后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分别分析模型的诊断效能、校准效能。结果 共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逻辑回归与支持向量机模型表现出较优的预测效能,ROC曲线下面积在训练组分别为0.92、0.84,在验证组分别为0.91、0.83。结论 基于DWI的机器学习模型可用于机械取栓术AIS患者的早期预后预测,且逻辑回归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展现出更优的预测效能。
5.0T MRI与3.0T MRI颅脑常规扫描序列图像质量比较
王振松;刘建宪;李章柱;陈鹏;刘钦松;刘昊;翟逸;于丹;成雨萌;甘洁;目的 比较5.0T MRI和3.0T MRI颅脑常规扫描序列的图像质量。方法 招募35例健康志愿者,接受5.0T MRI和3.0T MRI颅脑常规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2WI、T1WI、T_2-FLAIR、DWI序列。由2位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进行分析,定量指标包括信噪比(SNR)、对比度噪声比(CNR),定性指标包括图像质量、伪影、灰白质清晰度,比较不同场强下图像质量的差异。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定量指标一致性,应用Kappa一致性分析评价定性指标一致性。结果定量分析显示,在T2WI和T1WI序列中,5.0T MRI的SNR在半卵圆中心区额叶脑灰质/白质、壳核、脑桥及小脑中脚显著高于3.0T 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_2-FLAIR序列中,3.0T MRI的壳核SNR优于5.0T 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T2WI和T_2-FLAIR序列中,5.0T MRI的灰白质CNR优于3.0T 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T1WI序列中5.0T MRI与3.0T MRI的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性分析显示5.0T MRI所有序列的整体图像质量均优于3.0T MRI;5.0T MRI DWI序列的伪影更少、灰白质清晰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_2-FLAIR序列的灰白质分界更清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位医师的定量与定性评估一致性均达中等及以上。结论 与3.0T MRI相比,5.0T MRI在颅脑常规扫描中展现出更高的SNR与CNR(尤其T2WI和T_2-FLAIR序列)、更优的整体图像质量及更少的伪影。
基于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联合临床特征及泛免疫炎症值建立急性脑梗死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模型
张绪凤;王允琴;赵华根;李勇刚;陈知慧;钟志松;目的 构建基于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参数联合临床特征及泛免疫炎症值(PIV)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方法 选取60例改良Rankin量表(mRS)>2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组)和mRS≤2分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良好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检测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单核细胞计数,计算PIV。比较两组临床资料、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参数及血清PIV,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构建急性脑梗死预后不良风险预测模型,并采用列线图进行验证。结果 两组年龄、糖尿病、吸烟史、治疗前NIHSS评分、PSV、EDV、RI、PI及PI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糖尿病、治疗前高NIHSS评分、PSV降低、EDV降低、RI升高、PI降低及PIV水平升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参数联合临床特征及PIV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24(95%CI:0.737~0.896,P<0.05),校准曲线平均绝对值误差为0.017。结论 基于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参数联合临床特征及PIV构建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
基于成人耳周颞骨CBCT数据的长植体义耳再造可行性分析
邓延伟;赵永波;朱凯文;苏献双;来庆国;目的 探讨基于成人耳周颞骨锥形束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BCT)数据的长植体义耳再造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颞部形态及发育正常的口腔门诊患者100例,均行颞骨CBCT检查。采用数字化医学影像学软件测量耳周12、3、5点钟方向的颞骨厚度,并计算平均值;在3D打印导板引导下将6 mm长植体植入颞骨模型,观察植体植入方向的准确性、稳定性及植体深部颞骨剩余骨厚度。结果 患者耳周12、3、5点钟方向颞骨厚度分别为(7.18±0.75)、(15.52±2.49)、(16.78±2.62)mm,其中外耳道周围12、3、5点钟方向颞骨厚度>8 mm 14例、>6~8 mm 83例、4~6 mm 3例。6 mm长植体植入颞骨模型后稳定性良好,种植方向精准,植体深部颞骨剩余骨厚度>1 mm。结论 外耳道周围12、3、5点钟方向颞骨厚度多数>6 mm,选择≥6 mm长植体义耳种植临床可行。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对腮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
张舜初;夏祯;缪青;黄骁辰;张伟;目的 探讨基于超声影像组学的机器学习模型对腮腺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144例单发腮腺肿瘤患者,其中良性96例(良性组)、恶性48例(恶性组)。两组均接受常规超声检查,由有经验的超声科医师在图像上手动勾画感兴趣区域,并使用基于Python的Pyradiomics软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筛选出在良恶性鉴别中最具判段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基于筛选后的特征,分别构建多种机器学习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筛选出6个影像组学特征用于模型构建。各模型在训练集中均表现良好,其中K近邻算法模型在验证集中AUC最高(AUC=0.88),支持向量机模型次之(AUC=0.86)。结论 基于超声影像组学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在腮腺肿瘤良恶性鉴别中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CDUS联合TCCS检查对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血流频谱形态异常的诊断价值
王银荣;付晓宏;吴旭娟;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S)联合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检查对椎动脉发育不良(VAH)患者血流频谱形态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经CDUS联合TCCS筛查的单侧VAH患者437例,根据VAH侧椎动脉(VA)血流频谱形态是否正常,分为频谱形态正常组295例和异常组142例。收集相关资料,包括性别、年龄、VAH的侧别、两侧VA椎间隙段内径、颅内及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颅外段的血管阻力指数(RI)、颅内段的血管搏动指数(PI),计算两侧VA内径的差值。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VAH患者血流频谱形态异常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对VAH患者血流频谱形态异常的诊断效能。结果 VAH患者的性别、颅外段双侧VA内径及其差值,VAH侧PSV、EDV,双侧RI以及颅内段VAH侧PSV、EDV与AV血流频谱形态异常有关(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双侧VA内径的差值、VAH侧VA内径,颅内段及颅外段PSV、EDV是VAH患者血流频谱形态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VAH患者VAH侧VA血流频谱形态异常评估颅外段EDV的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双侧VA内径差值≥1.20 mm,或VAH侧VA内径≤2.05 mm,或颅外段PSV≤40.85 cm/s、EDV≤12.20 cm/s,或颅内段PSV≤40.85 cm/s、EDV≤15.95 cm/s时,诊断VAH患者VA血流频谱形态发生异常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最高。结论 VAH患者双侧VA内径的差值、VAH侧VA内径,颅内段及颅外段PSV、EDV与血流频谱形态异常相关,对VAH血流频谱形态异常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实时三维超声血管斑块定量参数联合MRI斑块特征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王文清;王鹤鸣;王丽君;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检查(3DUS)血管斑块定量参数联合磁共振成像(MRI)斑块特征预测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发生脑梗死(CI)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110例行3DUS血管斑块定量分析技术(VPQ)及MRI检查的CAS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I将患者分为CI组37例和无CI组73例。比较两组3DUS血管斑块定量参数[斑块体积、斑块厚度、血管腔面积、标准化管壁指数(NWI)、灰阶中位数(GSM)]及MRI斑块特征(向心斑块/偏心斑块、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3DUS血管斑块定量参数及MRI斑块特征与CAS患者发生CI的关系;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DUS血管斑块定量参数联合MRI斑块特征对CAS患者发生CI的预测效能。结果 CI组NWI高于无CI组,GSM低于无CI组,偏心斑块、不稳定性斑块占比高于无CI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WI增加、偏心斑块、不稳定性斑块是CAS患者发生CI的危险因素(OR均>1,P均<0.05),GSM增加是CAS患者发生CI的保护因素(OR<1,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WI、GSM、斑块类型、斑块性质联合预测CAS患者发生CI的AUC为0.965,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的AUC(P均<0.05)。结论 实时3DUS血管斑块定量参数联合MRI斑块特征预测CAS患者发生CI的价值较高,可作为临床评估CI发生风险的方案。
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
创刊时间:1990年10月
主管部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单位: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会 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月刊
编辑电话:0531-88957664
0531-88955484
0531-88958161
发行电话:0531-87920996
E-mail:yxyxxzz@126.com
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1006-9011
CN 37-1426/R
网站访问量
今日访问量: 282